国家越野滑雪中心位于张家口崇礼区太子城区域东南侧山谷,占地面积106.55公顷。由西向东依次为场馆运营综合区、运动员综合区、场馆技术楼、场馆媒体中心和转播综合区。赛道根据山体和植被走向而建,紧邻明长城遗址,全程被树木环绕,北京冬奥会期间,这里将举办男子15公里、女子10公里等越野滑雪项目。
“冬季马拉松”赛道总长13公里
国家越野滑雪中心是一个最接近原生态的竞赛场馆。越野滑雪被称为冬季马拉松,在国家越野滑雪中心,所有的赛道加起来长13公里,其中用于竞赛的赛道长9.7公里;用于训练的赛道长1.8公里;用于热身的赛道长1.5公里。在越野赛道中,三分之一为上坡;三分之一为下坡;三分之一为起伏。比赛对上坡坡度有明确要求,这对运动员的体力和耐力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。
在这里,赛道除了长以外,绿化也特别好,赛道两边都是树,运动员在这样的环境下滑雪感觉特别好,与山峦、密林、白雪融为一体,体现了绿色办奥理念。
临时设施多是一大特点
这里的临时设施要比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和国家冬季两项中心都要多,有13000平方米的临时设施,观众席座椅后面搭建的三层房屋为临时设施,上面两层为OBS评论席,有41间,房子最上面有栏杆的地方是摄像机位,还有解说席。
混合采访区是临时设施,下面一层半为电视转播;上面一层半为文字记者。运动员更衣室是临时的。看台也是临时的,是用脚手架搭起来的。现场有坐席也有站席,水泥台阶上可以站一部分观众,北欧国家的观众喜欢沿着赛道站着看比赛,这是越野滑雪比赛的一个特点。
这里将产生15枚金牌
赛时,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将产生15枚金牌,其中12枚为越野金牌;3枚为北欧两项金牌。这里没有冬残奥会比赛项目。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将有5场比赛,包括2场越野比赛和3场北欧两项。
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如何在夜晚亮如白昼?
因冬季比赛往往天黑较早,且考虑到时差等问题,要满足长赛道照明和赛事转播,对灯光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。
国家越野滑雪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共建设59根永久性灯杆提供照明,一是用于服务对灯光要求高的电视转播,其次可兼顾竞赛需求。因北欧两项以及一些短距离的比赛将在晚上举行,设置这些灯杆后就无需单独再给竞赛加灯光。
灯杆设置前,请专业设计公司进行了设计,这些灯杆的垂直照度可达到约1500勒克斯。高亮度的照明让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在夜间也能达到亮如白昼的效果,完全可以满足电视转播对照明的需求,竞赛场地照明设备还可将山林间蜿蜒曲折的赛道照亮。
此外,灯杆的设计还充分考虑了山地特点。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和冬季两项中心赛道周边,共布设了150多根白色灯杆。为不破坏周围的原生树木,多次改变安装方案,甚至调整了赛道建设方案,最终灯杆安插在树木之间,没有一棵树被移动和破坏。
国家越野滑雪中心为何大部分是“临建”?
打造许多临时建筑是与绿色办奥、共享办奥、开放办奥、廉洁办奥的理念相契合的。建设之初,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就充分考虑了赛时需求与赛后利用,许多临建场馆合理设置于场地综合区内。设计施工时将功能用房用轻质隔墙分隔,便于赛后拆除,也可根据规划重新设计分隔。部分看台及比赛配套设施采用临时建筑,赛后也可进行拆除及回收利用,让冬奥场馆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绿色、低碳。
此外,作为古杨树场馆群中赛道最长的场馆,国家越野滑雪中心赛道依山势而建,明长城遗址近在眼前。在建设过程中,建设团队特意加强对明长城遗址50米范围内的施工管理,巧妙规划赛道,在尽可能满足运动员、压雪车、转播用雪地摩托使用需要的同时,充分尊重自然地形,最大程度保留原有树木,尊重自然,助力“绿色办奥”。
水资源高效利用
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充分利用气候环境节约用水,雨水及融雪水采用硅砂蜂巢雨水自净化系统处理后,将用于冬季造雪、夏季绿化灌溉、景观河道用水、冲洗厕所等。场馆和基础设施污水也将做到全收集处理后再使用,确保水资源高效利用。
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如何实现四季运营?
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就是要做最小的生态足迹,越野中心的技术楼是古杨树场馆群中最小的。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最大的环境留给赛后自然的休闲活动。
北京2022年冬奥会后,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将在冬季打造山地公园及家庭雪上娱乐中心,并设置真人CS、驯鹿和狗拉雪橇等休闲娱乐项目,同时打造室内马术训练场,使游客在冬季也能体验到马术的乐趣。
除技术楼之外,大量赛事服务功能合理设置于场地综合区内。这类临时设施可直接装配使用,赛后也可随时拆卸搬运走,既能缩短工时、节约成本,又便于赛后回收利用。
本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上一条:冬奥时刻|冰雪项目小知识:越野滑雪
下一条:冬奥时刻|跳台滑雪 |
返回列表 |
版权所有 :徐州奥体中心经营管理有限公司
设计制作:网商天下